在這起跨國醫療詐騙案中,組織者以免費旅游作為幌子,將受害者騙到國外的醫療機構,接受醫院內“專家教授”的會診。“專家教授”評估出受害者高達九成的患癌風險,讓受害者產生恐癌心理后,再推薦以預防癌癥為目的的治療方案,動員受害者花幾十萬元的巨資打所謂的“抗癌針”。這種套路其實是國內“醫托”的慣用伎倆,這一次所不同的是,“醫托”的“業務”已發展到了海外,且單次詐騙金額很高。
應該說,上述跨國醫療詐騙案原本具有一些便于識別的特點,比如組織者是美容機構,出游的方式是免費旅游等,警惕性高的人可從中看出風險;假如組織者是旅行社,且出國旅游并非免費,在這類正常運營模式的掩蓋下,跨國“醫托”就更具有欺騙性,更難被普通人識破。海外旅游市場究竟存在多少吃醫療回扣的現象,這是一個有待考證的問題,但此前一度火熱且問題頻出的海外美容手術旅行團,以及不久前有國內富豪組團到海外“一針續命”等事例,都隱約可見跨國“醫托”的影子。
當前,旅游醫療成為國內外的一個新興產業,通過旅游的方式到海外尋求醫療服務的患者越來越多,但國內患者對國外醫療市場缺乏了解,很多患者只能聽從中介公司的安排。假如中介公司借機與國外醫療機構勾結,對患者實施欺詐后從中賺取回扣,他們就成為事實上的跨國“醫托”。上述跨國醫療詐騙案中,一個小小的美容機構充當了跨國“醫托”后,涉案金額居然可高達6.5億元,跨國“醫托”能獲如此暴利,難怪會有不法分子鋌而走險。
對于跨國“醫托”,除了要加強事后打擊外,更應該做好前置性防范。一方面,針對有需求的患者,應強化海外旅游醫療的服務引導工作,讓患者最好能夠得到來自官方的旅游醫療服務。對于跨國游游醫療中介公司,則需做好規范化管理,尤其對于海外旅游過程中出現的帶游客看病現象,更應該作為監管的重點。
另一方面,由于“醫托”發生在國外,無論取證還是處罰,都會存在很大的難度,且患者一旦上當受騙,維權將變得更加困難。在此背景下,民眾的自我防范意識和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。不受超低價甚至免費海外旅游所誘惑,不盲目信任國外醫學專家,不被突然出現的一個診斷所嚇倒,在境外時不倉促作出支付醫療費的決定等,這些都應當成為海外旅游醫療的個人行事準則。
重慶將設溫泉旅游日 做響“世界溫泉之都”(2019-10-26)
在那個說走就走的年紀,沒有網絡依舊暴走的桂林(2019-10-26)
上海迪士尼“雙十一”預售66.66萬元套餐,有人買單嗎?(2019-10-26)
太空旅游第一股最快周一問世!維珍銀河將“借殼”登陸紐交所(2019-10-26)
先“賣子”后跨界 三特索道忙自救(2019-08-30)
2022年5A級國有景區將全面實行門票預約制度(2019-08-30)
中國旅游團在日本遭地接“甩團”(2019-08-30)
發表評論
提示: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,立即登錄